首页/商业动态/正文

新一线城市重新洗牌 这些城市的房价还会一直火

2018-04-30 来源:猫哥看楼市
 
点击
 
评论

4月26日下午,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上海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依据最新一年的170个品牌商业数据、19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及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而从这份榜单来看,不仅是新一线城市的排名出现了较大变化,连一线城市的排名也改变了梯次(从北上广深变成了上北深广),唯一不变的恐怕就是:成都第三次成为新一线城市的榜首!

从城市商业魅力指数来看,成都的比分一路提升,从2016年的94.5分,2017年的98.97分,提升到了2018年的100分,已经远远超过排在第二名的杭州。

(为保证榜单的延续性与可比性,三份榜单都采用了相同的五大指标评判,并维持了原有的算法框架)

自《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以来,一线城市的位次三年来首次发生了变化,北京不再稳占城市榜单的第一位。

在代表城市人才吸引力与创新程度的未来可塑性指数中,北京依旧排名第一,但北京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却比去年下降了一位。

深圳的商业魅力指数在今年超越了广州,成为榜单的第三名。

除了专利数量连年居首,GDP也在2017年突破2万亿元,深圳的城市包容度以及所培育出的创新土壤,使得它持久向上的生长力在中国一线城市梯队中更加突显出来。

在新一线城市中,无锡经过一年的蛰伏重返新一线;重庆、苏州、郑州是位次连续3年上升的3个城市。

而东北城市持续衰落,沈阳的排名下降了1位,大连已经跌出新一线城市名单,落到昆明之后的第21位。

越来越多城市都充分意识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2

今年初,南京、杭州、成都、西安和武汉等新一线城市都相继出台人才新政,吸引高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落户。

这是一场“人才争夺战”,更是城市发展核心要素的抢滩。

多样开放的城市空间与创新人才是互为因果的共生关系。

对所有城市来说,发展之道或许并不在于追赶当前的产业风口。

集结吸引最优质的人才和资源,在新的机遇到来前做好准备,才能在适当时机最大程度地激发城市能量。

而城市更新与治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是根据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进行排名的,但本文,我们只讲跟城市投资未来息息相关的未来可塑性

未来可塑性指数试图观察的是城市在未来能给予人们多少想象和可塑空间。

我们试图在这一指标中观察两种对年轻人就业和定居产生影响的力量:良好的创业氛围、工作环境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吸引着年轻人来到城市。

而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又让人们不得不在生存与生活间作出选择。在这两种拉力与推力的拉锯战中,前者的影响力更占主导。

创新能力是城市可塑潜力的重要一环,初创公司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之一。杭州、成都创业平台数量和融资规模仅次于一线城市,是创业环境最好的新一线城市。

高校是人才最主要和稳定的来源,然而这并不代表城市就拥有更多人才。

南京是优质高校生源最丰富的新一线城市,但却也同时面临较低的毕业生留存率。城市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核心是,让人留下来。

这一指数还考虑了城市人消费行为中的商品信息关注度、会员用户情况。越来越多追求理性与品质的消费行为,会给城市商业带来新的升级空间。

城市的GDP和人口数据也在这里纳入考量。

在考虑规模基数的前提下,不同级别的城市突破各自增长瓶颈的能力多少给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也让人们相信自己的选择。

4

一般来说,城市未来的可塑性,无非是讲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而在这份名单中,各城市对人才的吸附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1.深圳是那只可怕的鲶鱼

如果要给这场波澜壮阔的“抢人大战”找一个“始作俑者”的话,应该非深圳莫属。

早在2016年,深圳就开一线城市之先河,大尺度地降低户籍门槛,并以人才补贴、人才房等含金量极高的筹码来招揽全国大学生,仅2016年就放开了50万户籍指标。

随后是武汉的“留住百万大学、请回百万老校友”将这场抢人大战推向第一个高潮,紧接着才是长沙、西安、南京、郑州、成都等省会城市的参战。

2.人口比人才重要

虽然各大媒体的表述是“人才争夺战”,但实际上用“人口争夺战”更准确,在很多城市大专、三本都能落户奖钱,这已经不是“人才”的概念了,而是“人口”的概念了。

屌丝的数量胜过精英的质量,人口比人才更值钱,这应该视为一个共识。

道理很简单,人才就像草丛中那些傲然而立的瑰丽之花,人人都想得到,问题是再瑰丽的花朵也不可脱离其依附的草丛与土壤,如果只采摘花朵,而没有配套的草丛与土壤,瑰丽之花就会成为平庸之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内地名人拿了香港、新加坡绿卡之后,其实际居住仍然在内地。

再比如,阿里巴巴的蔡崇信、腾讯的刘炽平、顺丰的王卫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但他们如果没有与中国内地结缘,而是继续待在香港或者华尔街,到现在很可能仍是一个高级打工仔。

所以,城市更需要的不是蔡崇信和刘炽平,而是能够冒出马云、马化腾、丁磊等草根创业家的神奇土壤。

3.“一城独大”是正义的

很多人担心“抢人大战”会加剧中小城市的人口与资源向省会城市聚集,认为这是不正义的,他们喜欢用“抽血”这个词来形容这种关系,正义感满满。

殊不知,不让人口与资源自由流动,才是最大的不正义。

省会城市抽吸中小城市的人口,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结果,”一城独大“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个过程符合人性、符合正义,应该鼓励与支持。

更何况,中小城市的人才便不被省会城市抢走,也会被北上广深抢走,被省会城市抢走,好待能争取到一些省内的转移支付。

在很多省份,都是从省会城市贡献的税收中拿出一部分给中小城市修路修桥。

事实上,很多省会城市给省内小兄弟的”输血“,远远超过前者对后者的”抽血“。

所以,“正义”这笔账永远也算不清楚。

在有经济学思维的人看来,中西部地区的”一城独大“是正义的,沿海地区的多中心发展也是正义的,因为二者发展的阶段完全不同,不可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

经济学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对立统一、矛盾共存。

当前,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明显的时差,前者最紧迫的仍然是解决好“集约发展”的问题。

首先得有一个大城市来和其他省份争夺人才与政策,然后才有条件通过“以大带小”实现均衡发展,切不可本末倒置,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就搞平均主义。

4.省会城市的卖点是什么?

人口从一千万到三千万的超级红利。

像武汉、成都、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最大的机遇和卖点不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是大基建,也不是互联网+,而是最简单粗暴的人口红利——人口规模从1000万膨胀到3000万的那种翻三倍的超级红利。

这个量级的人口红利,北京上海暂时不会有,因为二者已经有3000万了,再往上做增量,很难,因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口超过3000万的单体城市——这很可能说明3000万就是现代城市在技术上能达到的一个极限值。

所以,大家看得到,北京上海在赶人,再无节制地允许人口涌入,无论是交通设施、物资供应还是管理水平都承受不了。

这个量级的人口红利,天津、重庆也不会有,因为二者缺少一个超级大省作为人口供应的腹地。

中小城市以及广袤农村的人口,如果要去大城市谋生,第一选择肯定还是省会城市,这里面有交通便利的因素,有户籍、社保、教育等各种政策因素,也有情感认同的因素。

如果觉得省会城市不好,也会直接去到北上广深。

二流直辖市不如一流省会城市,我非常赞同。

这个量级的人口红利,只有省会城市才会有。

比如,武汉现在的常住人口大概是1060万人,大约占全省的18%,做到3000万人之后,也只是刚过50%。

如果是广州、郑州、济南、成都这些亿级人口大省,其省会人口做到3000万,只占据全省的30%左右,相比大东京占日本人口的比例,也还好啦。

人才,就是这些“新一线城市”未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一线城市最大的筹码,也是这个城市的“股票”——房价,还会继续火的最大筹码。

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

(来源:地产情报)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

<!-- tplname : newscontent.html -->